为各位前端工程师们回顾一下 2018 年的前端人才市场和薪资情况,希望你能在 2019 的金三银四胸有成竹,备足粮草。
注:本文数据除另行说明外,均取自 2017年1月1 日至 2018年12月31 日,经筛选在 100offer 进行匿名展示的 2348 位 前端方向求职者和 12721 份面试邀请(下文简称面邀)。100offer 致力于为 2 年以上经验的中高端互联人,提供北上广深杭、新加坡等地的工作机会。求职者收到的面邀薪资,普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。
2018 年的前端技术圈,「小趋势」不断。Type 发展迅猛,框架之争降温,「端」越来越多,GraphQL 继续高速增长;加上 Vue 和 React 组件化的强大,各大公司自主开发的组件库也遍地开花。就在 2018 年的最后几天,阿里 Ant Design 开源库爆出的「圣诞彩蛋」事件还引发了一场前端人的「全民口水战」,吃瓜群众们也跟着狠狠凑了一次热闹。
不过,抛开前端技术圈「从年头折腾到年尾」的繁荣景象不谈,2018 年的前端人才市场却显得有些乏味。由于前端技术生态整体越来越成熟,互联网行业对前端人才的缺口也开始缩小。前端求职者的 2018,看似是不温不火、甚至原地踏步的一年,但有些变化正如暗流涌动,在其间悄然发生。
从市场需求来看,2018 年的前端风平浪静,全年招聘需求总量几乎同比持平;前端的求职人数却同比大幅上涨了 36%。因此,人均面邀数量从去年的 6.4 份下降到了 4.7 份。
不过,整体需求持平并不意味着「一潭死水」。相反,2018 年前端人才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季度变化,和整个互联网行业「年头火热、年尾凉凉」的趋势基本一致。
从上图可以看到,2017 年,无论是企业发放面邀还是求职人数全年都较平稳,而 2018 却是「波澜壮阔」。Q1 跳槽旺季,前端的招聘需求和人才供给大约占全年的 40%,到 Q3 却下跌到不足 Q1 的一半,年底求职人数虽有回升,但企业端的招聘需求依然疲软。
当就业大环境泥沙俱下时,专业能力强的资深人才却逆流而上。100offer整理面邀发现,虽然今年前端的企业招聘量与去年持平,但其中初级岗位占比缩水,市场对工作3年以上的中级岗位需求明显增多。
从下图可以看到,今年新增的求职者主要来自3-5年经验的前端工程师。这说明,前两年因前端火热而涌入的新人,如今已经在市场沉淀下来,而新入行的人才却没有明显的增长。
一方面,如今的前端技术越来越成熟,就业人员的流动也渐趋稳定,求职者结构更成熟。加之互联网行业整体人员增速相较前几年放缓,招聘需求方也更偏好于招精兵强将,由资深的工程师提高团队整体效率,而不是搞「人海战术」。
另一方面,在「追风口」思维下,存在流失新人问题的其实不仅是前端,其他开发类岗位也是如此。100offer 的一位读者锐光的留言,就代表了一部分程序员新人的想法:「我们这样快毕业的研究生,都倾向于选择算法工程师或算法研究员的工作。那些原本可能选择 JAVA 的大神,也很有可能转为数据方向。」
同样风平浪静的还有今年的前端薪资水平:2018 年平均面邀年薪为 37.5 万元,去年这个数字是 37.6 万元。
在快速变动、不进则退的互联网,这样的涨薪当然算不上理想。100offer 平台今年招聘的 16 类技术岗位中,前端的薪资涨幅排在倒数第 5,近乎垫底。相比之下,C/C++、安卓和 Python 工程师的涨薪都超过了 10%。
看到这样的数字,不知道前端程序员们是否会怀念三四年前那些「阳光灿烂的日子」。2015-2016 年,移动互联网正在红利期,各大主流产品也开始注重UI的美观性和用户交互体验,一时间前端工程师成了企业争抢的对象,企业对前端简历的筛选门槛也较低。据 100offer 客户经理 Eric Sun 回忆,即便是资质一般的候选人,也能吸引到十来封企业面邀。
如此烈火烹油、鲜花着锦之盛,不仅让前端求职者有些飘飘然,也促使不少非理工科背景的「小白」在毕业后参加培训班,跨行涌入前端市场分一杯羹。
当人们「趋利避害」的本能成为一种群体意识,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就是「矫枉过正」。
风来得快、去得也快,进入 2018 年的前端薪资不再性感。前端人才供给越来越饱和,整体市场的需求波动却并不明显。用Eric Sun的话来说就是:「下半年的市场需求波动,更多是由互联网整体市场下行带来的,而不是由前端自身技术更迭引发的。」
从实际的跳槽涨薪来看,100offer 平台的前端求职者在跳槽前平均年薪是 24.8 万元,成功跳槽入职后的人,平均年薪是 28.4 万元,人均跳槽涨薪是 17%。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我们建议求职者优先考虑的是能否获得稳定的职业发展机会,而不是过于关注薪资涨幅的高低。」Eric 坦言。
然而,一些被「裁员大追杀」击中的候选人却没有认清残酷的现实,期望涨薪仍然是 30% 起跳,结果只能是失望而归。今年 11 月在 100offer 求职的全栈研发工程师丁黎就是一个例子。
从一所普通二本计算机本科毕业后,丁黎在过去的 2 年多里一直担任某创业公司的全栈开发岗位,前端开发占到他日常工作的六成。这期间他参与了公司核心项目且技术成长较快,跳槽前的年薪是 25 万现金,外加期权。
2018 年,丁黎所在公司的高层内部出现了一些摩擦,公司人心惶惶,风雨飘摇。丁黎看到同事们一个个跳槽中有了新归宿,也忍不住出来看机会。他希望尽量能去大厂,同时期望年薪是 35 万,相当于涨薪高达 40%。
然而,对于目前阶段的丁黎,这两个期望条件其实相当苛刻。在 100offer 推荐的 5 家公司面试中,大厂的技术面试官以「背景一般,技术面广但不够资深,前端学得不够系统扎实」为由拒绝了他;创业公司过了技术面,却在谈薪时因为较高的涨薪僵持不下。
终于,一家 B+ 轮大数据公司给他发出了基本符合他 35 万期望薪资的 offer,他却在提离职被涨薪 40% 挽留后,鬼使神差地选择了留下,维护公司为数不多的幸存项目。
丁黎的 100offer 职业顾问 Yelena,也曾劝过丁黎不要犯「提离职后又留下」的大忌。但丁黎却认为,自己这次出师不利,主要还是就业大环境不理想造成的:「现在留下来工作量也不大,正好有时间多读读书做积累,明年再跳槽去大厂。」
丁黎此举让 Yelena 多少有些无奈:「其实候选人自己也知道老东家并非久留之地,选择的优劣势我都对他分析清楚了。」除了 100offer,丁黎也通过其他渠道面试了多家大厂未果。「他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市场环境,然而我们目前还是有候选人能拿到不错的 offer。所以他的问题还是在于自我认识不清晰,加上期望过高、背景一般,单靠业余时间积累技术,明年能不能达成去大厂的愿。